最近籠罩在寒冷的天氣中,由於被困在自己床上的棉被堆,再加上看了幾部令我期待但實際上讓人心寒的電影,所以我決定祭出本人在2017年下半年最喜歡的電影《紐約寂寞男孩》,在這被寒流籠罩的12月裡,一同來振奮你我的心。

jwCxNZ2CfKqolcTXOMWQksgR74y.jpg

(這大辣辣的海報表示我應該可以劇透的程度)

 

故事是在說一名居住在紐約大學畢業生-湯瑪斯,他對於畢業後來未來徬徨不定,就算有想做的事也總是被家人再三阻撓,即便有他認為最完美的心上人,人家也早已心有所屬(人生也太苦),於是湯瑪斯把自己在離家人很遠的狹小出租公寓中,不願意面對未來也不願意長大,直到他遇見了一名隔壁新搬來的房客,總是找不到對象聊天的湯瑪斯於是就找上了這名陌生的新房客訴苦,兩人也漸漸成為彼此心靈上的解脫,有一天湯瑪斯發現自己的父親有了外遇,為了阻止這一名外來的女人破壞他的家庭,湯瑪斯走上了一段被迫成長的旅程。

d33cb8cb2cb8c4def7ea9e7fe5753ed0.jpg

(雖然這名大叔給我一種深夜加油站的感覺,但他的存在絕對不只是為了嘮叨說教而已)

 

之所以我會把這部片列為我在2017最愛的電影,其實有絕大部份的原因來自我是《戀夏五百日》的虔誠信眾,導演Marc Webb大概是我在這個世界上為三崇拜好萊塢導演,而說到Marc Webb就不得不提他那宛如變色龍般的導演風格,能夠拍出被文青群奉為必看經典的《戀夏五百日》,也能夠拍好萊塢商業大片《蜘蛛人:驚奇再起》和《蜘蛛人:電光之戰》,更能拍出溫暖人心的小品《天才的禮物》,而《紐約寂寞男孩》則是貨真價值純種文藝片

film_20170925017.jpg

(真的得佩服Marc Webb在說故事和拍攝風格上的多變性和柔軟度)

 

導演Marc Webb向來最愛使用的就是人物之間的大量對白,藉由角色之間互相的對話激盪出他所想傳達的訊息,而對話在Marc Webb的手中不僅僅只是傳遞的工具,他最厲害的地方莫過於能夠從角色的台詞中,明顯的感受到角色這故事中的成長和轉變,像在《戀夏五百日》中的夏天起初不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甚至為了反駁想出千百萬個理由支持自己的理念,但到了故事最後夏天卻成了相信愛情的那一派,這時候的夏天並沒有說太多大道理來讓人信服她的轉變,反而從夏天的眼神和舉手投足中,我們能強烈的感受到,發生在夏天身上的愛情,是湯姆一直嚮往和夏天的天長地久,也許這樣的表現手法有點曖昧含糊,但這也是Marc Webb的電影最值得讓人一看再看的原因。

fx_FOEN40460890_0001.jpg

(和父親共享午餐這場戲長度不長台詞不多,但能夠清楚且快速的瞭解湯瑪斯和家人的關係)

 

來到了《紐約寂寞男孩》Marc Webb擅長的對話則是變本加厲,畢竟難得多了一位可以和主角聊天的隔壁房客,當然不會錯過每一次互相辯論的機會,但也因為這部片用了很多美國文學上的典故,就連翻譯預告的人都在臉書上說,這大概是他翻得最認真的一個預告,可想而知在咀嚼這部片時需要抱著聽不懂就算了隨便心態,因為要是糾結在上一段的對話,很快接二連三的新對話就會把你弄得更糊塗

maxresdefault (1).jpg

(有時候連男主角湯瑪斯都會聽不懂隔壁新房客在講什麼碗糕)

 

若是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大概就是飾演隔壁新房客的奧斯卡影帝Jeff Bridges稍嫌突兀了一點,他的存在就好像是主角生活上的明燈,也是因為他宛如志者再三的開導著湯瑪斯,使得他的角色讓我有種法力無邊違和感,只要一個不小心他搬進的是隔壁棟的房間,或許這個故事會演變悲劇也說不定。

film_20170925015.jpg

(但來到了結局,導演狠狠的重賞了我一巴掌,告訴我這個陌生房客之所以該存在的必要性)

 

Marc Webb另一個愛用的媒材則是很多導演都會用的城市,在《紐約寂寞男孩》也多次的提到湯瑪斯認為紐約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城市,在Marc Webb手中的城市彷彿像是一個容器,他選擇將物品(主角)放進容器後,並不會有太多主角跟城市互動的情節,主角們反而會認為什麼樣的城市就該賦予他們什麼樣的生活,像在《天才的禮物》中美國隊長之所以把小女孩帶到佛羅里達的小鎮,就是希望較為單純的環境不會去凸顯小女孩的特別,在《戀夏五百日》中湯姆則是希望他眼前得高樓大廈可以有更好的規劃,也讓湯姆有了想成為建築師的夢想

500-days-of-summer-500-days-of-summer-11124649-2559-1706.jpg

500_Days_of_Summer_16955_9737-800x533.jpg

(Marc Webb並不會用城市去說故事,但不同城市的面貌卻能夠影響著主角的心情和情緒)

 

而在《紐約寂寞男孩》中湯瑪斯之所以選擇離開住在曼哈頓的家,搬到下東區居住,大概是因為想逃避自己所厭惡那早已失去活力的紐約市中心,光是從湯瑪斯回家的路上和他回到家中用餐的畫面,就能夠明顯得感受出兩個區域的差異性,一個是安逸但沒有什麼變化的曼哈頓,一個則是到處生鏽雜亂卻處處藏有驚喜的下東區。

6c18e8b76dbed1b8s.jpg

9a9ca53c-5493-4fbe-bdaa-98e51d1bc130.jpg

(城市街區的散景,也傳遞出角色們內心的不安定)

 

Marc Webb的作品最最最最最精彩的部分在於角色的轉變,每一個故事我們都會跟著角色經歷一段重大的轉變,在《紐約寂寞男孩》中我們則是陪伴著湯瑪斯看見了家人的醜態,即便整部片長只有88分鐘,但湯瑪斯如何從那個把自己關在出租公寓不願意長大男孩,變成勇敢捍衛家庭卻陷入愛情陷阱中的迷途羔羊,最後成為承擔一切後果男人,這一連串的幾乎超越八點檔超展開的過程,導演Marc Webb可是一五一十的說得很透徹

b7686c38-8969-11e7-8f03-5f0754277a16_image_hires_095052.jpg

maxresdefault.jpg

(要捍衛自己的家庭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吃了爸爸的外遇)

 

《紐約寂寞男孩》大概也是既《戀夏五百日》後Marc Webb唯一一部有圍繞在愛情主題的電影,但比起夏天後湯姆那種純純卻深刻的愛情,湯瑪斯和小三的感情卻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可以說是刻骨但不銘心的程度,愛情在這部片反而像是刻意要促使湯瑪斯成長的催化劑,雖然凱特貝琴薩絕對是辣得你根本不會管他快要45歲,但似乎很難從他們兩人的互動中,感受到那種非你不可即便你是我爸爸的外遇我也愛你癡心絕對(趁機打歌)。

the-only-living-boy-in-new-york-2017-kate-beckinsale-callum-turner.png

(我在觀影的時候突然覺得凱特露露香肩是合法的嗎)

 

每次看完Marc Webb的電影後,都會有種暖暖的動人情緒從我心頭湧現,那種動人是很直接純樸的,我們就像主角們一樣會因為故事的情節大哭或大笑,原本以為這樣傷風敗俗的劇情很給出一個滿意的收尾,但《紐約寂寞男孩》的結局卻給了我一個超乎預期滿足,而且是那種會讓人你在如此冷颼颼的12月中,大嘆人生還有希望還有愛啊。

photos_23616_1503999703.jpg

da7fe8ae-9eef-11e7-98f9-005056b70bb8.jpg

(聽說你跟我搶女人啊,沒事啦)

 

導演用著艱澀的詞彙美國文學的典故鋪陳一段禁忌情竇初開,角色也許被動也許碎嘴,但無損他們在做出行動後,背後被賦予動機和原因,湯瑪斯和凱特貝琴薩的愛情故事替這部死板板的文藝片增色了不少看點,家人與家庭的重要更是替這部片注入了一股溫暖的情緒,伴隨著有聽沒有懂的大量台詞,和異常高調古典樂,到底愛上父親的外遇後(真的會有人這樣搞嗎),如此灑狗血的戀情該如何向家人交代,我想《紐約寂寞男孩》給大家一個很踏實但其實遙不可及的解答。

b5b8925a-9eef-11e7-98f9-005056b70bb8.jpg

 

個人認為2017剪得最好的電影預告

 

紐約寂寞男孩 (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 2017

 

分數:83

 

 

arrow
arrow

    H&M_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